【心得体会】延安作风:人民至上方为执政之本
发布时间:2025-04-02   作者:刘利   来源:综合办   点击数:138  

延安作风:人民至上方为执政之本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政治军事的对抗,更是两种执政理念的终极对决。这场始于黄土窑洞的作风革命,最终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赢得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通过思想建设、组织革新与民心凝聚,锻造出无坚不摧的政治品格。这种作风的胜利,为现代政治文明提供了永恒的镜鉴。

一、思想根基的纯净性决定政治生命力

延安整风运动掀起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浪潮,本质上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写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造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理论创新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通过“白天开荒、晚上学习”的实践转化,让每个党员都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践行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在重庆歌乐山建造的“中美合作所”里,政客们沉迷于美国提供的军事装备与政治理论,却对民生疾苦视而不见。

思想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延安随处可见。抗大课堂上,朱德总司令亲自讲授《论持久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战略思想;鲁艺师生深入农村创作墙报,把革命理论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秧歌剧。这种思想浸润不仅塑造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更让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武器。而国民党内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教条主义宣传,最终沦为统治工具,失去思想活力。

二、组织纪律的严密性铸就政治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纪律建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朱德总司令带领战士帮助老乡挑水劈柴,周恩来副主席纺线比赛打破生产记录,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实则是纪律意识的具象化表达。在晋察冀边区,每个党员都有“党员证”,上面印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誓词,这种制度设计将纪律约束转化为道德自律。

国民党的溃败恰始于纪律涣散。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时,军官私分战利品成风,士兵强征民房引发民怨。这种腐化堕落直接导致孟良崮战役中,拥有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因内部掣肘而全军覆没。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西北野战军用“诉苦三查”运动强化纪律,彭德怀在宜川战役前与士兵同吃小米饭,这种官兵一致的传统成为制胜法宝。

三、民心向背的根本性确立政治合法性

延安作风最本质的特征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执政理念。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接见美国记者斯特朗,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步行访民,这些细节构成民心向背的微观基础。当陕甘宁边区开展“二五减租”时,国统区却上演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荒诞剧,这种反差最终决定了人心的天平。

群众路线的制度创新更具历史价值。“三三制”政权吸纳开明士绅参政,让不同阶层都能表达诉求;“豆选法”用黄豆代替选票,文盲农民也能行使民主权利。这种制度设计使边区参议会真正成为民意机关,而国民党的“国民大会”不过是派系分赃的舞台。当淮海战役中数百万农民推着小车支援前线时,历史已经作出了最公正的判决。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望,延安作风的胜利启示我们:政治合法性的根基永远深植于人民沃土之中。当某些国家仍在重复“民主输出”的霸权逻辑时,中国共产党用“精准扶贫”“全过程人民民主”续写着新时代的延安作风。这种作风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命题的回答,更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式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唯有永葆为民初心,方能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