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同志2018年博士毕业,从事水利方面的科研、规划及技术咨询工作3年多。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积极投身于湖北水利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在学术研究与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意义重大。王敬同志立足于自研究生期间开始的水资源领域知识积累和研究方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参加工作后抓紧熟悉和总结湖北水情特点,结合生产实践深入挖掘水利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前瞻问题,积极谋划与申请研究课题,聚焦于湖北水利“一号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在调度运行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多主体博弈的跨流域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项目支持,这在省级科研院所中是比较难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揭示了复杂供水系统中的竞争博弈和协同适应关系,可指导鄂北工程一类调水工程的水量调度,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有助于促进缺水地区高质量发展。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被SCI、EI收录文章6篇,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发明专利授权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多项。
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作为湖北唯一的省级综合水利科研单位中的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王敬同志勇挑重担,倾注着科技支撑建设水利强省的担当与责任。亚洲连续最长倒虹吸鄂北工程孟楼—七方倒虹吸建成通水后,调度运行缺乏类似经验参考,其复杂的水动力学响应机制及控制运用也是学术研究鲜有涉及的领域,却成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绕不过去的技术难题。王敬同志迎难而上,探索未知领域,勇攀科技高峰,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和无数次的计算机数值模拟,难啃的硬骨头被啃下,创新性地揭示了超长距离输水倒虹吸事故工况下的水动力学响应规律,提出应急调度方案,为保障工程安全高效输水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水库往往是优质水资源集中所在和骨干调蓄枢纽,水库调度也是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保障的核心和关键。尽管承担了繁重的各类科研生产任务,王敬同志不忘主攻科研方向,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一直致力于水库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聚焦于潜心探索成员水库数量越来越多、结构特征越来越复杂、功能任务越来越多样的水资源系统,通过长期持续的研究积累了一批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成果,为将来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规划设计、水网工程的建设延伸和运行管理夯实了核心技术支撑,并且筑牢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为单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深入一线,知行合一。科学研究应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永无止境的追求。王敬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所承担的各项科研规划项目都力求为群众切实解决一些制约地方发展的水利短板。同时非常注重实地调查研究,把握普通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需求,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王敬同志几乎走遍了全省所有的地市州。特别是在负责《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项目期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期被大大缩短,但还是在武汉解封的第一时间就深入一线开展了1个多月的现场查勘,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牢记使命,能打硬仗。防汛抗旱是水利人的天职,是必须牢牢扛起的责任。王敬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防洪排涝调度,主持或参与了《通顺河流域防洪排涝调度方案》《富水流域防洪调度》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湖北省相关流域的防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加强对防汛抢险等实战技能的学习,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冲的出、顶得住,为防汛抗旱贡献力量。2021年9月下旬受上游连续强降雨影响,汉江秋汛形势严峻,为确保防洪安全,王敬同志作为技术专家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立即赶赴十堰市开展汉江防秋汛督查工作。国庆假期一天未休,深入基层一线,平均每天行程100多公里,对湖北省汉江上游河段和丹江口水库库岸做了仔细的实地巡查督查。通过翔实的督察,及时发现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点,加强对有关地方和单位的提醒和建议,层层传导压力,推动防汛各项责任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保障汉江防秋汛夺取全面胜利,并有力配合了丹江口水库蓄水验收工作顺利完成,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