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三大精神” 筑牢生态屏障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水保所党支部 周颖
当前,湖北肩负着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正全力推动发展位势、功能优势、能级态势的“三维突破”。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守护荆楚大地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更是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在深入学习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应对不同挑战的伟大精神,其内核与水土保持工作所蕴含的担当、科学、坚韧和团结的品格一脉相承。我们应从“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水土流失被喻为“土地的癌症”,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今天的水保工作者面对的虽不是硝烟战场,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保卫战,应以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明确使命担当的责任感,将水土保持工作的动力投射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深刻关切。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选题要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跳出水土保持的小圈层,将目光投向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经济等绿色生态领域。水保科研工作者更应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兴趣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相结合,使科研工作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使命感和价值导向。
科学研究是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复杂问题。水土保持是一项需要科学规划和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深入研究水土流失机理,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水保工作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在野外站点长期监测,即使遭遇研究失败、成果转化困难,也要像战争中屡败屡战的将士那样,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研究思路,研发出适应不同区域特征的水土流失防治模式,让科学成果真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神兵利器”。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科学研究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投身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顶层规划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当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或出现新的机遇时,要能够及时、灵活地调整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基层调研要深入田间地头、山野沟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需求和经验智慧。坚持科技赋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土流失状况的实时感知、精准分析和科学预测。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将研究成果快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让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在荆楚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凝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让“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的湖北水土保持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三大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所蕴含的坚定信念、担当精神和顽强意志,为新时代水土保持事业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水保工作者将始终高擎“三大精神”的旗帜,勇挑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担,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融入每一次实地勘察、每一组实验数据、每一项技术创新中,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不断攻克水土流失治理的难题,让绿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让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水保工作者将在荆楚大地上持续书写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篇章,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水保人的使命与担当,让“三大精神”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