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汉的湖,每一个武汉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166座湖泊遍布城市,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伢心中,对家乡的湖更有别样的情愫。
我生于武昌,儿时记忆中,最爱的公园总是与湖相伴——水果湖公园、紫阳湖公园、东湖公园……公园里有湖,如山有灵气,别具一格。湖边的草木,水里的游鱼,带给游客是一年四季风光各异的新鲜感。漫步在湖边绿道,眼前皆是错落有致的各色景树,树下绿草茵茵,相隔不远即会遇见各式精致的花园小景,里面开着各种秋冬不败的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令人心旷神怡。
武汉人生活离不开湖。这座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古老城市,市内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现有水面总面积2217.6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这些湖泊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其蕴含的巨大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GDP”。
去年六月,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成功解锁“国际湿地城市”。这个称号的取得绝非易事,严苛的申报标准中,仅两项刚性指标: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就让许多城市望而却步。然而当你摊开《武汉市湿地资源分布图》可以看到,中数不清的不规则蓝色斑块,密密麻麻交织在武汉国土上和城市深度相融。武汉这个“天赋异禀选手”已然凭借着在湖泊上的独特优势傲视群雄。
禀赋天成,更需珍惜。从十八大以来,武汉市更加注重立法保护,在各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随后,《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湿地和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也陆续出台。积极推行河湖长制,创新推行流域河湖长制改革,设立河湖长驿站,聘任民间河湖长……一系列举措成就如今一城秀水。
武汉人亲湖更爱湖。在水利部对外发布的第三届“最美水利人”名单里,来自湖北武汉的爱湖科研工作者,我的同事康玉辉博士荣获了他又一项荣誉——“最美水利人”提名奖。他提出的湖北退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科学解决了湖泊治理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康爱湖,这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从事湖泊生态保护和水生态研究十多年,康博士长期在野外工作,晒黑了肤色,磨糙了手脚,被大伙称为“农民”博士。
为促进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大保护”战略,为“千湖之省,百湖之市,大有可为”所动,康博士人随湖走、家随湖定,坚守在湖泊保护第一线。寒来暑往,他在大量调研和实验基础上,开创性提出退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并于武汉内沙湖成功示范。
如今的内沙湖清澈见底,湖边和水中绿化景观相映成趣。泛舟湖上,生机勃勃的“水下森林”跃入眼帘。透过清亮的湖水,可见水草簇簇,眼子菜、苦草、黑藻、金鱼藻、狐尾藻、伊乐藻等十几种沉水植物随波摇曳,鱼儿嬉戏丛间,螺蛳栖息叶间,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从武昌区的内沙湖到江岸区的鲩子湖,从习主席接见印度总理莫迪的东湖百花湖,到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东湖郭郑湖,经他治理的湖泊全都唤回了清水盈盈。湖水清凉碧透,游鱼可数,水下“森林”清晰可见,水质均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老康告诉我,工作之余,他最爱的就是巡湖。我笑着回他:“这不还是工作么。”他憨笑不语,满眼却是对湖的痴情。
在湖泊修复治理中,康博士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在齐腰深的湖泥里拖网、挖沟、种草……平均每年工程期内巡湖总里程逾3000公里。那一泓泓清澈碧透的湖水,是他不懈追寻的治湖梦,是他矢志不渝的使命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江城武汉坐拥令世人惊羡的江河资源,湖河水网揉和在武汉所处的江汉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中,形成了山水相依的独特城市风光,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珍贵的自然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武汉人亲湖爱湖保护湖的行为自觉是镌刻在基因里的团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地辩证统一起来,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新形态和人民幸福生活新样板。
如今来武汉旅游,可玩的去处非常多,但我依然想推荐您到武汉的湖边走走,因为它是这座城的灵魂,是除去喧嚣粉黛之后最清澈的模样。